易经十二辟卦,易经十二辟卦图

易经12个月份的叫做

叫做“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当中的重要学说。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华夏上古先人整理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之所以称作「消息」卦,是因为这十二法则卦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息为生长,消为消退之意。前六卦从复至乾为阳之「息」,所以称为「息卦」,也可称为阳卦。而後六卦为阳之消,也是阴之息,所以称作「消卦」,也可称为阴卦。
春:寅月(一月):二阳临
卯月(二月):三阳泰
辰月(三月):四阳大壮
夏:巳月(四月):五阳夬
午月(五月):六阳乾
未月(六月):一阴姤
秋:申月(七月):二阴遁
酉月(八月):三阳否
戌月(九月):四阴观
冬:亥月(十月):五阴剥
子月(十一月):六阴坤
丑月(十二月):一阳复
以下月份皆为农历月

易经中12个卦,代表着农历中的12个月,你出生的月份对应哪一卦?

六气的易经

《易经》的十二辟卦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六个月属阴,六个月属阳。由乾坤两卦开始变化,五天一候,三候一气,二气一节,所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气候变化都不同,影响我们的生命活动,因此而产生老病死的现象。
中医经典《内经》也有相同内容。《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气指节气,一节气为15日,六气即六节气日,共90天,即3个月,为一时(季)。

十二辟卦的人生意义

人类古代的时候,中国人古代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分割为七十二候,然后在中原某一个固定地点观察这一个地点每一候的气象变化,观察记录数百年、上千年,请想想它会是一个怎样的积累?它当然使得你站在这个地方,在每一候中可以精确预测这一候天气的大致变化概率或者统计学概率,是不是这样?
比如今天二十四节气,有一个节气叫清明,其实清明节它实际上早年是一个候的称呼,也就是开春初期,大约现在阳历的三月底四月初,有五天时间站在中原,在大多数年份数百年、上千年的观察中,发现它头两天总是下雨的机会较多,而后两三天天气晴朗,雨后晴朗,空气格外清澈,故名之“清明”,因此它可以精确地预报天气。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我们在《三国演义》上见过一个说法,“诸葛亮借东风”。实际上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凡是有高文化的人,一般对两个东西非常熟悉。除了中国的经史子集以外,第一,中医。第二,《易经》。所以中国古代医生给文人家属看病,都要把方子开出来,交给这个文人叫验方。
它为什么要让文人验方?是因为所有文人基本上都懂中医。诸葛亮借东风实际上是古代文人或者至少是大文人都能把握的一种现象,用的就是这《十二辟卦图》。这《十二辟卦图》把气象做详细的统计学分析,在数百上千年的积累中形成有力的天气预报的一个基本工具,这才是这《十二辟卦图》的发生学的来源。

《易经》第十九卦 临 地泽临 坤上兑下

【本经】临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译】本经 君王从上面到下面来,本来能促进民众生活通达顺利,能使他们的农耕活动意志更坚定,竟然违背此初衷沉迷在宫廷歌声之中不吉利。

注释:“临”从上面到下面来。《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拜迎送,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

“元”民众,百姓。《战国策》:“制海内,子元元。”《史记·文帝本纪》:“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亨”通达顺利。《后汉书·班固传》:“性类循理,品物咸亨。”

“利”利是会意字,由禾与刀两部分组成,刀是类似耒(léi)的农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刀旁有数点表示犁出地土块,所以利是犁的初文,表示犁地,耕地。

“贞”坚定不移。多指意志或操守。《贾子道术》:“言行抱一谓之贞。”诸葛亮《出师表》:“贞良死节之臣。”

“至”表示出乎意料。犹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于”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八”本义:相背分开。(相背:相违;相反。)《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

“月”古同“肉”。 桓谭《新论·琴道》:“宫中相残,骨月为泥。”(“肉”指从口中发出的歌声,对乐器之声而言。《礼记·乐记》:“廉肉节奏。”)

“有”词缀。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荀子·议兵》:“舜伐有苗……汤代有夏。”

“凶”不吉利。《荀子·天论》:“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申时度势 和谐颐民

19、临卦

地泽临

《临》(下兑上坤)  第十九

元亨利贞八月凶,泽上有地思无穷;

受人感悟呈吉祥,睹物得道诸事清。

阴居阳位爻失正,口蜜腹剑运难成;

亲近属下无灾祸,智慧监临行中庸。

【原文】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译文】 临卦象征居上视下,以尊临卑,莅临视察之意。其卦象阳刚日渐增长,其德逐日壮大,可以德临人,可监视于下。而其卦德下兑说、上坤顺,和说而温顺,且九二爻刚中有应,故所行必大为亨通,惟利于依正道而行。

2、3、4互卦为“震”,震占人物为‘长男’;九二居中为震的主爻,以震君上行临四阴,有正抚之象,所以称为临卦。

阳渐渐成长,逼迫阴,所以称作“临”。下卦“兑”是悦,上卦“坤”是顺,“九二”阳爻刚毅,在中位,又与“齐五”阴阳相应,所以强大,亨通,而且正当,与天的法则一致。以上是指阳的成长期,但阴阳相互消长,阳不会永远强大,不久,阳消退的时期就会到来。所以说,到八月就会有凶险。

阳气开始于十一月的复卦,经十二月的临卦,正月的泰卦,二月大壮卦,三月的夬卦,四月的乾卦,到达极时期。然后,由五月的姤卦,阴又开始生成,阳逐渐消退,到六月遯卦,已明显的阴长阳消。遯卦与临卦,阴阳爻恰好相反,称作“旁通”“错卦”象徵生格相反。由十一到六月,恰好是八个月,所以说“八月”。阴象徵小人,小人这时得势,所以说“八月”有凶险。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君临天下是一件好事,但是必须遵循正道才能吉利,也就是说必须“利贞”才能“元亨”,这里“利贞”是“元亨”的条件。

世上没有只有利益而无须代价的事情,即使做皇帝也不容易,别看他平时威风八面,意气指使,好像拥有一切,其实如果他不行正道的话,可能下场比谁都凄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一共产生近千个个大大小小的帝王,善终的不到一半,平均寿命才三十七八岁,看来即使当天子也不是一份稳赚不折的买卖。如果不能经常怀有忧惧之心,居安思危,强盛之后就会接着衰落,“至于八月有凶”,就是一句警告,告诫统治者不要得意忘形,如果不行正道,早晚会被清算。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国力在他统治阶段达到了顶峰,可惜他没能做到善始善终,事业有成后沉迷於享乐,乱伦深宫,任用小人,排斥中正,对于潜在的危险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终于养虎为患,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一蹶不振,进入了一百多年的苟延残喘期,自己也被儿子乘机夺权,在深宫内泪眼对青灯,思念远逝的美人憔悴到天明。

事业刚开始的时候容易兢兢业业,事业已经过了顶峰也容易引起警惕,但是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最容易麻痹大意,好像觉得现在百业俱兴,到处一片莺歌燕舞,似乎天下太平了,其实越是这种时候最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为将来的灭亡埋下深深的伏笔。

好比一个人,年幼的时候有爸爸妈妈的呵护,身体一般不会有什么事情,年老的时候风烛残年,也能比较自觉注意健康,可年轻力胜的时候好像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过分透支体力,沉迷于各种不良嗜好而不以为然,其实恰恰就是青中年时期的不注意不检点才给身体的败坏创造了机会。

‍临卦两阳在下正稳步上升,阳气充沛,阴霾躲藏,正象征着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在这种时候就提出“八月有凶”的警告,易经的忧惧意识是多么的强烈啊。可惜人们很难在欢乐的时候引起足够的警醒,这恐怕是人之常情,也是那么多王朝走马灯替换的本质原因吧。‍

由表及里 去伪存真

23、剥卦

山地剥

《剥》(下坤上艮)  第二十三

阴盛阳衰受侵削,攸往不利小人歌;

山附于地仁德厚,固守正道凶险多。

独应刚阳无忧患,剥床以肤露灾祸;

上峰宠信无不利,君子济世摘硕果。

【原文】 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剥卦卦象,有阴气浸长、阳气被削剥殆尽之象,故象征剥落之意。亦有小人害于君子之象,故诫君子应暂时退避,不宜有所作为。

《剥》属十二辟卦,为戌时当九月。本卦阴消阳,柔变刚。卦象的变化皆是以渐而及,不是猝然而变,就好象树木的老皮剥落相仿。本卦是五阴一阳,为树皮依附状,五阴在下,一阳在上,阴盛而阳孤;高山附于地。二者都是剥落象,故称为《剥》。

剥卦和后面的复卦展示的是两幅相对的图像,非常有意思。剥卦是一幅秋天万物萧瑟、万物凋零、秋气肃降的景象,复卦则是春天的图景。我们先看剥卦。下面五爻全是阴爻,只有最上面是阳爻,表示阴气,一直往长,快长到最后了,就剩下一条阳爻了,阳气将要剥尽。剥卦也是十二消息卦中的一个。所谓“消”就是消除、消亡,“息”就是生长、生发。“消息卦”讲述的就是阴长必定阳消,阳长必定阴消的规律。“剥”就是剥落,落下来,掉下来。那么这个卦到底是讲什么呢?是讲在阳气快凋尽的时候,怎么样来止住阳气的剥落。因此它讲“不利有攸往”,不能再往前走了。为什么?因为继续前往阳气就全没了,就不利了。

这个卦象是山附于地上。下面是地,上面是山,这一座山下面全空了,再往上升,不是马上就要剥落了吗?因此说上面这座山是有缺陷的山。看着这个卦象,就要有忧患意识。因为下面都剥尽了,所以要加厚、加固下面的根基,只有加固根基,才能安稳住这个房子。

本卦地泽临是你自己,之卦山地剥是外部环境。

本卦内卦泽为悦

外卦坤为顺

悦而顺,正如

【原文】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译文】 《彖辞》说:临,就是说阳气渐生渐长,渐渐居临于上。下卦为兑,义为悦,上卦为坤,义为顺,喻指秉性和平,态度温顺。九二为阳爻,居下卦的中位,六五为阴爻,居上卦的中位,两同位爻互相和应。这种卦象综合起来表现了临卦弘大、亨美、贞正的品德和含蕴。也体现了天的原则。至于说“到了八月,可能有凶险”,因为盛势不可能持久,阳刚不可能常盛。

之卦山地剥内卦坤

为柔为顺

外卦艮

为刚为止

柔变刚,顺而止。

山地剥卦又是大艮为大止。

纯属娱乐,给加个采纳,谢谢。

易经十二消息卦和一天的时辰在对应,请大家帮忙解决,我刚刚开始学习易经...

之所以称作「消息」卦,是因为这十二法则卦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息为生长,消为消退之意。前六卦从复至乾为阳之「息」,所以称为「息卦」,也可称为阳卦。而後六卦从姤至坤为阳之消,也是阴之息,所以称作「消卦」,也可称为阴卦。
春:寅月(一月):二阳临
卯月(二月):三阳泰
辰月(三月):四阳大壮
夏:巳月(四月):五阳夬
午月(五月):六阳乾
未月(六月):一阴姤
秋:申月(七月):二阴遁
酉月(八月):三阳否
戌月(九月):四阴观
冬:亥月(十月):五阴剥
子月(十一月):六阴坤
丑月(十二月):一阳复
以下月份皆为农历月十二消息卦是与十二个月份对应。“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干”、“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干、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干主四(巳) 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谁会周易十二辟卦算卦法?急!高手别藏了

找本书,自己细细读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最好不要掉进算卦之列,否则就不要去看了。

请问易经高手哪个卦代表九月份,它代表的是农历九月还是阳历九月啊...

根据十二辟卦,阴历九月为“剥”卦,易经是中国古代成书,那时还没有阳历根据《七十二候月令图》九月份是寒露开始为节,是“剥”卦。其下一卦是坤卦进入立冬,是十月了。这都是按卦气表述,都是按阴历。就如同我们的八字一样按阴历算。
具体楼主可参看 京房候气法 卦气学说等文章。
摘录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 九月份

初六 鸿雁来宾 寒露
初爻动,坤变为震。震为鸿雁。坤为来为宾(《易林通说》)。
六二 雀入水为蛤
二爻动,卦变为蒙。互震覆艮,艮为鸟,故曰雀。震为入。坎为水。坎伏离为蛤。
六三 菊有黄华
坤为黄。三爻动,卦变艮。互震为华。震伏巽,巽为草木,故曰菊。艮为成,故曰有。
六四 豺乃祭兽 霜降
四爻动,卦变晋。互艮为豺为兽。艮覆震为祭。
六五 草木黄落
互卦坤为黄。五爻动,艮变为巽。巽为草木,为陨落。
上九 蛰虫咸俯
上爻动,艮变为坤,坤为隐伏,故曰蛰虫。坤众,故曰咸。坤下,故曰俯。只要祢用心,把十二个月套到图形上,那个卦都可以代表九月分

冬至一阳生是什么卦

冬至一阳生,在《易经》十二辟卦里是复卦,六爻底下是一阳爻,阳爻上是五个阴爻,预示一阳生,在十二辟卦里代表冬至。与其相反的是姤卦,六爻底下是一阴爻,阴爻上是五个阳爻,预示一阴生,在十二辟卦里代表夏至。

十二辟卦的介绍

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当中的重要学说。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华夏上古先人整理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

之所以称作「消息」卦,是因为这十二法则卦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息为生长,消为消退之意。前六卦从复至乾为阳之「息」,所以称为「息卦」,也可称为阳卦。而後六卦为阳之消,也是阴之息,所以称作「消卦」,也可称为阴卦。
春:寅月(一月):二阳临
卯月(二月):三阳泰
辰月(三月):四阳大壮
夏:巳月(四月):五阳夬
午月(五月):六阳乾
未月(六月):一阴姤
秋:申月(七月):二阴遁
酉月(八月):三阳否
戌月(九月):四阴观
冬:亥月(十月):五阴剥
子月(十一月):六阴坤
丑月(十二月):一阳复
以下月份皆为农历月

十二辟卦妙用

十二辟卦妙用?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当中的重要学说。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华夏上古先人整理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简单的介绍是: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如果我们留意一下就可发现,“十二辟卦”既是全部都集中在“乾”“坤”为上下卦的“乾坤区”内,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宫中的“乾”“坤”二宫之中。它们处在乾坤二宫的第一到第六卦,也就是“乾”“坤”二宫除去“游魂卦”(晋、需)和“归魂卦”(大有、比)以外的全部的卦。
在乾宫的辟卦是: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观(酉)、剥(戌)。它们具有相同的六亲属性:兄弟金、子孙水、妻财木、官鬼火、父母土。
在坤宫的辟卦是:坤(亥)、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它们相同的六亲属性是:兄弟土、子孙金、妻财水、官鬼木、父母火。
这些十二辟卦的特性,在纳甲法中是早已标明了的。只是通常都是把它与其它卦混在一起来讨论,没有注意它的特殊性,更没有留意它们与地支(子、丑、寅、卯……)的对应关系,是一个不小的疏漏。
楚竹书周易各卦的首尾符提醒我们不要忽略这一点。
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
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
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
夬卦六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
乾卦九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妙用很多,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风水,还有玄学方面的概念去理解12P挂妙用主要是来电话中反映一些情况。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