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最低的省份,结婚的人越来越少了

1、 你为什么还不结婚?

01
【缘分未到】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这却是事实。爱情这种东西,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缘分来助力的。至少,缘分是少不了的。
一段感情的开始,绝对不会缺少缘分的到来。缘分到来,你的感觉就来了,你的春天就来了,你的爱情就来了。缘分未到,你无论怎么苦苦追求,也难以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偏偏缘分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你不知道如何努力和付出才能获得缘分的青睐,唯有等待,等待缘分的到来。
所以,有些人哪怕是到了适婚的年纪,明明身边有很多单身的异性,但是却一直都遇不到那个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另一半。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或许是缘分还没有来到你的身边,幸福还没有敲响你的门。
02
【择偶标准偏高】
之前在一次《新相亲大会》节目上看到这样一位男嘉宾,他来自吉林长春,年近四十的他是某银行的部门经理。他在做自我介绍里提到,自己的择偶标准如下:
1,对方一定要长在他的审美点上;
2,喜欢主动的女生,因为他自己比较被动;
虽然只是短短的两点要求,但是两条都是硬性标准。有女嘉宾就问他,如果对方没有长在审美点上,但是其他方面都很符合,是否会考虑?他想也没多想就脱口而出道,不会考虑。
如此可以看出男嘉宾的择偶要求是有多高了,年近四十的他还坚信着一见钟情,一眼万年,不接受日久生情。

我也想成家啊,也想生活稳定,工作舒适!但是呢,还没遇到对的人吧!我现在还不结婚,是因为年龄还小。还在读书上学,还不符合婚姻法规定的年龄。等长大后,找到了心仪的对象。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自然会去结婚。

2、 2021各省结婚率

因每年结婚率不定,因此无法给出2021年各省的结婚率。从分季度数据看,2021年一季度结婚数同比增加36.9%,二、三、四季度同比减少12.4%、14.7%、21.8%。2021年结婚数降幅最大的是湖南省,减少15.5%,青海、天津、河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降幅也超过10%。只有、西藏、山西的结婚数比上年增加。2021年结婚数最多是河南、广东、四川,分别为59.1万、59.1万、51.2万对。
人口学专家易富贤向记者分析,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育龄妇女人口减少;其次,婚育年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比如有数据显示,安徽省妇女初婚年龄从2008年的26岁推迟到2021年的 30.73岁;此外,婚育观念改变,比如单身比例增加,也对结婚人数变动产生影响;最后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人们的婚育计划。2021年一季度结婚数同比增加36.9%,即属于“恢复性增加”,这是因为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结婚数同比减少44.7%。
根据民政部的每年的统计季报,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的结婚数分别为1133万对、1059万对、1011万对、926万对。易富贤特别指出,如果没有疫情,根据线性下降的公式推算2020年、2021年结婚数应分别为864万对、797万对;而疫情导致结婚数减少,2020年、2021年实际结婚数只有813万对、764万对。这意味着疫情导致2020年、2021年结婚分别减少51万对、34万对,合计减少85万对。加上很多人放弃生育,疫情导致2021年、2022年少出生上百万孩子。
疫情对中国生育的影响。
此外,易富贤注意到,自2021年1月1日起,离婚冷静期正式加入离婚登记程序,导致民政登记的离婚数,从2020年的373.3万对锐减到2021年的213.9万对。离婚难度的增加也影响人们的婚育决定。
人口学专家黄文政也认为,近年来中国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减少500万人左右,以2019年为例,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18年减少500多万人,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减少600多万人。他表示,这一萎缩现象可以从近年新婚人数每年减少7%-8%上得到佐证。目前22岁到35岁的女性是生育主力,在未来10年,这一育龄高峰年龄段的女性也将锐减30%以上。
统计数据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1年的结婚数减少43%。中国的结婚率从2013年的9.88 ‰直线下降到2021年的5.41‰。2021年结婚率最低的5个省级行政区别是上海、浙江、福建、河北、湖南,分别只有3.6‰、4.1‰、4.4‰、4.5‰、4.5‰;结婚率最高的5个省是西藏、青海、贵州、安徽、宁夏,分别为9.3‰、7.8‰、7.6‰、6.9‰、6.8‰

3、 2021年中国婚姻报告发布,哪些省份的结婚率偏低?

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

如今提起来结婚这两个字,年轻人不仅不热衷,而且内心当中还是比较排斥的。但是对于我国来说,结婚率降低,那么人口出生率必定会降低,长此以往,也将会形成老龄化社会。尤其是我国在进入十四五以后,同时也宣布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有关于人口以及年龄的比例,是很多人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而我国针对此事,也开放了三胎。

2021年中国婚姻报告

我国每年都会针对婚姻情况作出统计,而2021年中国婚姻报告出炉,也让我们看到如今婚宴情况形势相当严峻。可以看得出来,在连续几年的情况下,我国结婚率都相当低。甚至这样结婚率比较低的形势,还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哪些省份是重灾区

其实通过中国婚姻报告就能够看得出来,越是发达的省份,也是此次婚姻率相对较低的重灾区。比如说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全部都是榜上有名的,而那些结婚率相对较高的地区,则是一些较为落后的省份。这样一组数据和形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分析。

为何会出现这种趋势

可能在很多人传统的印象当中,那些较为发达的省份,每年所赚的工资要比不发达的省份多上许多,所以在结婚率以及人口出生率来说应该名列前茅。但是如今却出现了相反局面,其中一种原因就是学历原因,发达省份对于学历的要求很高,而学历越高,学习的时间也就会适当延长,这对于婚姻来说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其次就是资金方面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发达省份工资比较高,但是却没有想到在消费方面也是高消费。尤其是在购房方面,房价更是高得离谱。再加上其中存在的人口流动问题,所以说很多奋斗在较为发达省份的年轻人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结婚,甚至有一些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当中,结婚率是非常低的。

其实低工资高房价这样的事情,在很多城市当中都有所发生。而如今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正是因为如此面对如今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很多人都选择一直单身下去。而从根本问题以及解决原因方面进行调控,才是真正能够解决这种低结婚率的方法。

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2019年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4.1‰、5.0‰和5.3‰。此外,北京结婚率6.0‰,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低于全国平均6.6‰水平。这样的省份有很多,比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因为这些省份经济相对不发达,而且人口密度也小,所以结婚率才会偏低。

4、 2022年真实90后结婚率

202年,中国的结婚率为9.9%,离婚率为4.2%,而在美国的离婚率是4.5%左右,日本是4%,英国是3.5%,德国是3.8%,而在我国离婚率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个离婚率的上涨也是因为现在离婚的夫妇越来越多,而且离婚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说出轨,家暴,婆媳关系不好,还有就是性格不合,所以现在的离婚率也是非常高的,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愿意结婚,现在的年轻人也都是晚婚晚育,所以说现在离婚率的上涨,也是因为现在年轻人的思想也是比较开放的,所以说现在的离婚率也是非常高的,但是现在也没有办法,现在的年轻人也是非常的现实。2022年一季度中国结婚登记超过10万对的省份仅7个,分别是四川、广东、河南、安徽、贵州、山东、江苏。根据结婚产业观察wio汇总的数据比较,2022年一季度中国结婚登记超过10万对的省份仅7个,分别是四川、广东、河南、安徽、贵州、山东、江苏。对一个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31个省市中令有7个省市一个季度的结婚数量超过10万对,未来的生育情况也就一目了然了。这7个生育大省即便在一季度结婚人数超过了10万对,相对于10年前,同样处于断崖状态。

5、 2021年老年人婚姻状况

2021年老年人婚姻状况,,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状况与家庭养老政策研究发现,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老人有效比例为71.8%,丧偶老人的有效比例为25.9%文:任泽平 李晓桐 华炎雪实习生张晋对本文有贡献
婚姻是家庭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个人来说,婚姻是情感的升华,家庭是切实的归属感。对于社会来说,长期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稳定。
但近年来,多种选择和无奈之下,中国人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随着社会发展,一方面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认为婚姻是束缚。另一方面,高婚育成本使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从人口角度看,人口少子老龄化问题正在削减适婚年龄人数,结婚“主力军”减少。“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正成为一批年轻人的选择,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是互为因果的。
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婚姻现状、原因及影响,并提出建议。
1 中国婚姻现状
1.1 结婚少了、离婚多了、结婚晚了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婚姻状况发生很大转变,主要体现在结婚率下滑、离婚率持续攀升、初婚年龄推迟。具体来看,
一是结婚对数和结婚率自2013年开始下滑。2011-0620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2020年同比下降12.2%。2011-0619年,粗结婚率从9.9‰降至6.6‰。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再婚人数从307.9万升至455.9万人、复婚对数从29.9万对攀升至61.9万对。
二是“晚婚”现象突出;25-29岁接替20-24岁人群成为新的结婚“主力军”,高年龄层段(40岁以上)结婚登记占比大幅上升。2011-0619年,20-24岁结婚登记人数(含再婚)占比从47.0%降至19.7%,25-29岁从34.3%升至34.6%,30-34岁、35-39岁、40岁以上结婚登记人数占比分别从9.9%、4.9%、3.9%增至17.7%、8.1%和19.9%。
三是离婚对数和离婚率长期持续攀升。2011-0620年,我国离婚登记对数从58万对攀升至373万对。2011-0619年粗离婚率从0.5‰攀升至3.4‰。
1.2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结婚率下滑越明显
2013年以来,中国多数地区结婚率出现下滑。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与GDP大体呈负相关关系,也受人口流动、老龄化等因素扰动。具体来看,
一是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低。2019年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福建、天津结婚率全国倒数;其中,上海、浙江、山东排名倒数前三,分别为4.1‰、5.0‰和5.3‰。此外,北京结婚率6.0‰,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八,低于全国平均6.6‰水平。
二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偏高。2019年贵州、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云南、四川结婚率全国排名靠前,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贵州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排名前三,分别为9.9‰、9.6‰和8.8‰。
三是受人口流动和老龄化影响。中国“深度老龄化”省份分别为辽宁、上海、山东、四川、江苏、重庆、浙江、安徽。老龄化严重的省份,适婚年龄人口相对较低,如果长期存在人口流出,则导致结婚率下滑更加明显。山东、辽宁结婚率分别为5.3‰和5.9‰,全国排在倒数第三、七位;2011-0619年山东结婚对数下滑近40%。而人口流入的老龄化省份,结婚“主力军”相对较高;四川、重庆、安徽结婚率分别为7.3‰、7.6‰和8.5‰。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流动也会影响离婚率,往往经济发展较弱、人口流出严重的地区,离婚率相对较高。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动摇感情基础,是导致离婚的重要原因。黑龙江、吉林、辽宁离婚率分别为4.5‰、4.5‰、3.6‰。
2 选择还是无奈?
2.1 自我选择:高学历、独立、社会包容
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在校学生人数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引发“初婚推迟效应”。国家数据,2011-0619年博士在校学生数32.67万人增至42.42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158.47万人增至243.95万人,硕士及博士学历占比10.81%增至14.06%。受教育时间增加、教育年限延长推迟就业平均年龄,进而推迟结婚平均年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17年的9.6年,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16年的25.4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7.2岁。
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与高品质生活,对婚姻持开放态度;尤其是女性自我独立的实现与自我意识的觉醒。经济发展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给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社会地位上升。女性不再只作为“家庭主妇”,而是进入职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98-2017年,在读女生占比从38.3%增至52.2%,女性在高等教育群体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婚姻市场匹配难度,单身女性规模快速上升。2011-0615年中国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从154万攀升至590万;其中,2015年30岁及以上研究生学历女性未婚占比高达11%,远高于本科学历及以下女性未婚率的5%。
思想开放与社会包容性增强,离婚不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话题。经济独立使女性逐渐摆脱婚姻的束缚,更有底气承担离婚的不利后果。2011-0618年审结一审离婚纠纷案件近600万件。根据司法大数据报告,2017年全国法院共审结为140余万件。离婚纠纷案件数增加,感情不和(77.5%)、家庭暴力(14.9%)为主要原因。其中73.40%的案件原告为女性,婚后2-7年为婚姻破裂的高发期。夫妻双方仅一方意愿离婚的案件占比为91.09%。
2.2 无奈:社会压力、婚育成本
在中国传统观念下,结婚意味着,婚前礼、房产,婚后还房贷、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而当前高房价、高教育支出导致年轻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大城市尤为明显。
房价快速攀升,年轻人面临“买婚房”、“还房贷”双重压力。1998年房改以来,房价总体保持大幅上涨,给家庭抚养孩子和为子女结婚购房带来了很大压力,2011-06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上涨至8544元。2004-2018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25.8万亿元,增长16.1倍,占居民贷款余额的比例大致在50%以上,2018年为54%。房贷收入比(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可支配收入)从16.2%增至47.6%,带动住户部门债务收入比(居民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从28.6%增至88.4%。现实中还有不少居民通过消费贷、信用贷等形式凑集购房资金,实际的房贷收入比可能更高。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教师减负、家长增负”,接送、育儿压力增大,导致家长承受时间、精力、财力三重负担。教育成本主要包括幼儿园学杂费、幼儿园及小学初高中阶段辅导班费用、大学学费及生活费等。根据新浪教育《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抽样统计,学前教育阶段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26%,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占21%,大学阶段占29%。公立幼儿园供给大幅下降,许多家庭被迫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幼儿园。2011-0619年全国公立幼儿园占比从60.1%降至38.4%,公立幼儿园在园人数占比从83.1%降至43.8%。此外,当前双职工父母面临中小学子女的接送难题;不少地方甚至还要求由父母批改学生家庭作业、并讲解错题,“家庭作业演变成为家长作业”。
2.3 婚姻背后是人口问题:出生率降低、性别比失衡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出生率下滑,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
出生率下滑长期影响适婚年龄人数,进而导致结婚对数下滑。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资料,80后、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19亿、1.88亿、1.47亿,90后比80后少约3100万,00后比90后少4100万。当前结婚年龄主力25-29岁(90后)人口大幅下滑,对结婚对数产生负面影响。根据结婚率的计算公式,结婚率=某年结婚对数/某年的平均总人口数×1000‰,分子下滑影响结婚率下滑。
未来十年的结婚主力持续减少,或影响结婚率持续下降。2015年末中央决定全面放开二孩,2016年出生人口升至1786万,但2017年下滑至1725万,持续下滑,2019年为1465万。2011-0619年人口出生率从17.8‰降至10.5‰。在长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及规模分别在2010、2013年见顶,结婚主力人口见顶。
男女比例自计划生育后严重失衡,造成婚姻市场匹配困难,进而影响结婚对数。1982年出生人口性别比(男性:女性,女性=100)为107.6,1990年超过110,2000年接近118,之后长期超过120。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0,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3 客观看待中国婚姻现状
3.1 正面效应:促进单身经济兴起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约为英国、法国、德国人口总和。其中超过7700万名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单身人群普遍储蓄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高消费的生活,助推新消费模式、以及促进文娱、宠物消费。单身人群具有偏好便利性消费;尼尔森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42%的单身消费者为悦己而消费,远高于非单身消费者(27%);单身消费者中97%会选择网购,62%更倾向于点外卖。此外,单身人群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特点,注重自我投资。关于对未来一年的时间规划方面,“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17%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均高于非单身消费者的13%、11%和14%。同时,在对未来一年的消费意愿预期方面,分别有16%和14%的单身消费者更愿意在自我提升和运动健身多花钱”。尼尔森数据显示,单身群体注重感情寄托,在就餐、娱乐的支出意愿高于非单身群体;此外单身青年宠物消费占比高于非单身消费者,未婚人群占比达57%。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报告,2019年我国城镇宠物犬猫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较去年增长18.5%,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消费规模达486亿元。

展开全文